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第一文学 > 现代都市 > 热门作品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

热门作品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

悟途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由网络作家“悟途”近期更新完结,主角李慎李世民,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慎解释“哦。那我去问问陛下。”没一会李世民走了过来。“李慎,你说宴前发言,那朕应该说点什么?”“就说说这次为什么要办这个蝗虫宴。然后就鼓励一下百姓不要怕。朝廷有应对之法之类的话。要让百姓看到朝廷的诚意。”李慎知道,这个时候的皇帝官员可没有他前世那种发言能力。一讲能讲两小时那种。李世民想了好一会才点头回去。只见李世民对着四周的百姓......

主角:李慎李世民   更新:2024-08-01 09:4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慎李世民的现代都市小说《热门作品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由网络作家“悟途”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由网络作家“悟途”近期更新完结,主角李慎李世民,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慎解释“哦。那我去问问陛下。”没一会李世民走了过来。“李慎,你说宴前发言,那朕应该说点什么?”“就说说这次为什么要办这个蝗虫宴。然后就鼓励一下百姓不要怕。朝廷有应对之法之类的话。要让百姓看到朝廷的诚意。”李慎知道,这个时候的皇帝官员可没有他前世那种发言能力。一讲能讲两小时那种。李世民想了好一会才点头回去。只见李世民对着四周的百姓......

《热门作品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精彩片段


第三天上午,长安百姓已经知道消息。陛下要跟文武大臣准备在朱雀门前办蝗虫宴。吃蝗虫啊,这可是壮举。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百姓都没有想过这东西能吃。也没有人敢吃。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怎么可以吃。所以百姓都想来看看。朱雀门前是一个大广场,如今羽林卫给围拢起来。全都刀剑出鞘。城墙上也是一排排弓箭手。保卫措施密不透风。座椅都已经摆好了。今日所有在京官员包括副手也要到场。长安六品以上都要来。而城墙边上是御厨做菜的地方,临时搭了一个亭子。此刻李慎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几个水缸里已经开始清洗,该腌制的已经提前腌制。而且这两天蝗虫什么都没吃。所以很干净。


没一会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一百来人出来了。李世民入座后,官员也按照品级入座。王德走路过来问李慎“纪王殿下。陛下问准备好了么。可以开始了”

“这就开始了?没有宴前发言么?”按照惯例。李慎前世不都得领导说点啥,然后才吃饭。

“宴前发言??”王德有点不懂

“就是开宴前说点话,先讲一下这次宴会的目的是什么。再说一些话鼓舞一下百姓的士气。”李慎解释

“哦。那我去问问陛下。”

没一会李世民走了过来。“李慎,你说宴前发言,那朕应该说点什么?”

“就说说这次为什么要办这个蝗虫宴。然后就鼓励一下百姓不要怕。朝廷有应对之法之类的话。要让百姓看到朝廷的诚意。”李慎知道,这个时候的皇帝官员可没有他前世那种发言能力。一讲能讲两小时那种。

李世民想了好一会才点头回去。只见李世民对着四周的百姓高声道:“各位百姓,今日朕办这蝗虫宴是因为关内道正在爆发蝗灾。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但是朕的第十子纪王李慎跟朕说。这不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只因为气候的原因适合蝗虫成长,才会爆发蝗灾。为了证明不是天灾。朕今日就带领群臣把这蝗虫吃了。最近朕得到禀报,长安百姓恐慌屯粮,朕今日就让你们知道,这蝗虫不是洪水猛兽。朝廷已经做足了准备。哪怕是灾情再扩大数倍。我大唐的粮仓也可以保证灾民度过难关直到来年丰收之时。朝廷也会减免赋税。百姓们你们可以放心,一切都有朕和朝廷在。”

场面有点冷。这时候也不流行鼓掌。虽然很多百姓听到李世民的话后激动万分却不知如何表达。随后在李世民的一声开宴后,李慎开始指挥御厨开始行动。昨天王洪福又送过来一车蝗虫。肯定够用李慎还让他们一会都做了,给百姓尝尝。半个时辰后,宫女端着大盘子开始上菜。每桌四个大盘子一坛酒。百官看到盘子里的蝗虫心里直突突。从来没吃过蝗虫。看着都觉得瘆得慌。也就武将能够好一点但是也是大眼瞪小眼。

“阿耶,先尝尝这个凉拌的。酥脆可口。”说着李慎用筷子自己先吃了一口。本来是王德试菜的。但李慎觉得自己要是不吃他们也不敢。所以不如自己给李世民打个样。

李慎嘴里卡巴卡巴直响,看的朝臣嘴角直抽。李慎又把烤的,爆炒的。油炸的。挨个吃了一遍。还一脸的美味表情。李世民看到蝗虫上桌以后就有点后悔了。这活让李慎干好了。自己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这视觉冲击也太大了。可是没办法都已经到这个时候不能退缩。于是也夹起来一个蝗虫大义凛然的放在嘴里。可没嚼几下就觉得确实如李慎所说,酥脆可口。不知不觉的又夹起来一个。



李慎听薛仁贵如此赞许此酒,也端起碗品了一小口。咂吧一下嘴,感觉了一下。度数不高也就二十多度应该。李慎前世跟朋友也经常出去吃饭喝酒。虽然酒量一般。李慎喝过最低度数的白酒也有三十二度。也比这神仙醉冲了许多。前世李慎不会品酒,但也能喝出酒度数高不高。三十二度,四十二度。五十度。六十度。他都喝过。甚至有一次还偷偷喝过朋友父亲收藏的七十度。结果一小杯酒就迷糊了。

李慎品完问石头。“这酒多少钱一坛?”

“王爷,这一坛酒要两贯钱呢”石头回答

“两贯钱?这么贵么?”李慎惊讶,这大唐酒水这么贵么。电视剧里不是这么演的啊。

“王爷,这时神仙醉。最好的酒。宫里都来此采购。一般都是贵人喝的。”蓝玉儿解释道

“既然都是达官贵人喝的,他一年也卖不出去多少啊。这一坛多少斤”李慎疑问

“王爷这一坛酒是一小斗,约摸四斤的样子”石头回答

“别的酒价格如何”李慎又问道

这时旁边的薛仁贵回答道:“王爷,百姓喝的酒有一百五十文一斗的,有三百文一斗的。最贵五百文一斗”

“是啊王爷,就算这云来酒楼。除了这神仙醉极品酒,还有仙人醉,一惯钱一坛的。这一坛就是一斗。还有500文的也有。”石头补充道。

李慎知道他们说的斗跟买米的斗不一样。唐朝份大斗小斗。大斗十二进左右。小斗四斤左右。大斗买米,小斗沽酒。一坛酒差不多就是一小斗。

所以李白总是在诗里说喝上一两斗。因为唐朝人喝的是酒精度很低的酿造酒,像米酒、黄酒、果酒之类,所以亲朋相聚动不动成斗成斗地喝酒,就像后世喝啤酒一样。

看来这神仙醉能够有二十多度的酒精度数,还真是好酒了。老百姓喝的都是十来度的。李慎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就要看怎么做。

得让崔家不敢耍手段,就要找盟友。而且还要建作坊。肯定不能再皇宫里做。保密措施还要做好,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管理。

薛仁贵肯定是不行。他是武将,不是李慎信不过。是薛仁贵没有经商的头脑。而且让他经商有点浪费人才。建作坊的地点。工人,管理销售的人才。合作伙伴。做生意不是那么简单的。

众人吃过饭走出酒楼。李慎才想到个问题。怎么安排薛仁贵。带回宫肯定是不行。得先安排薛仁贵有个住处。而且他还有妻子在老家,肯定要接过来。这样才能让薛仁贵没有后顾之忧的给李慎办事。

“仁贵,我目前还住在皇宫。在外没有王府。我想给你安排个住处你看如何。”李慎问薛仁贵

“王爷,我打算先回河东老家。看看妻子。告诉他我以经拜在王爷门下有了前程。让她不要担心。在家好生过活。”薛仁贵回答道

“仁贵不如你把夫人一起接到长安如何。我在城南皇庄有两个村的食邑,还有五千亩良田。我分你良田百亩。让你做我的食邑。我在城里在给你买一处宅子,你把夫人接过来同住。现在我给你俸禄每月一惯钱。等以后我出宫居住时,你给我当护卫。我再给你长俸禄。你看如何。”李慎准备好好养着这个未来大将。

“这。。。王爷不妥。我如今虽然拜在王爷门下,却没有为王爷办事。王爷如此厚爱让某承受不起啊。”薛仁贵听李慎又给房子又给地的。还要每月一贯钱。他敢苦力一个月也就三五百文而已。

小说《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做为一个皇二代,当一个闲散王爷是他的梦想。但是李慎知道要想过上他心中那种理想型的生活。肯定会有一些困难。首先就是五姓七望关陇八家。古往今来,美好生活的基础就是钱。李慎想过奢靡的生活单靠封地那点税收和俸禄可支撑不起来。所以李慎就要经商赚钱。

世家势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商业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源源不断的钱财来供养他们的子弟。所以李慎想赚钱必须要打破世家的垄断。早晚都会跟世家对上。除非李慎去封地猫着。但那不是李慎想要的生活。既然早晚要对上。那就先下手为强。

李慎想到这对李世民道“阿耶。你说的是不是取士都是世家子弟。”

李世民一愣没想到李慎也知道“是啊。这几年大多是世家子弟。只有少部分是寒门子弟。”

“阿耶,那些阅卷的官员很多都是世家的。必定有舞弊行为。”李慎说道

“朕当然知道。但参与科举的人众多。朕不可能亲自阅卷,也不是区区几个官员就可以完成的。每次科举阅卷都要几十人。这几十人里大部分都是世家勋贵官员。他们同气连枝,互相帮助。寒门考生很难出头。”李世民叹了口气。

“阿耶。如果阅卷之人不知道是谁的卷子呢。”李慎问道

“谈何容易。”李世民问

“很简单。把考生的名字籍贯用纸糊上不就行了。”李慎说道

“对啊。这个方法好。阅卷之人看不见就避免徇私舞弊。李慎,你这个法子很好。”李世民恍然道。这么简单的方法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慎本还想把后面的誉录什么的流程说出来。可看到李世民这么激动。李慎觉得还是以后慢慢再说。他自己肚子就这么点墨水。都倒处去了。以后怎么办。细水长流。

-------------------------------------

没等李慎说完李世民就走了,脸上露着笑容。他觉得李慎说的糊明肯定会给他多取一些寒门子弟。他准备明日朝堂上跟房玄龄几位重臣好好商讨一下具体操作。毕竟李慎只说了一个方法。

李慎送走李世民跟韦贵妃回到厅里。心说这个爹也太心急了吧。光糊名有啥用。

“慎儿,你今晚不应该说出糊名之事的。你这样为你阿耶献策,若是让世家知道了。必定会为难于你。五姓七望流传千年。势力遍布朝野。你这样做很可能招来世家的报复。你阿耶都要忍让。更何况你势单力薄呢。”韦贵妃很担心李慎

“母妃。我是皇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我皇室势大。我作为皇族也必将荣华富贵,若我皇室势弱,我这个皇子也没几个人看得起。这就是为何阿耶想要对付世家的原因。”李慎解释道。电视里世家被武则天杀的七零八落的。

“哎。慎儿,这些为娘怎么能不知。但我也是出身韦家。真的不希望家族破灭。”韦贵妃很惆怅。一边是家族,一边是儿子。

“母妃。不要想那么多了,以后的事谁又说的准呢。不过是一个糊名而已。对世家不是什么威胁。”李慎看韦贵妃纠结的样子有些无语。就一个糊名。怎么整的像是要灭了世家似的。根本就是不疼不痒的事。母子又聊了一会就各自休息了。

李慎回到住所后。就开始把今天跟李世民说的科举糊名流程写了下来。这个流程应该是明清时期的。电视剧里经常演。

前世李慎因为看店,闲着无聊。成天是看电视剧,刷小视频。看小说。别人怎么样不知道。但李慎自己有个习惯。每当看小说的时候总是喜欢跟着剧情。搜索一些东西。比如小说里主角酿酒赚钱。他就会去搜索酿酒方法。幻想如果自己穿越了怎么去酿酒。所以 他脑子里有不少理论知识。当然了。没有一样实践过得。但李慎相信反复实践,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肯定会成功。

-------------------------------------

两仪殿内。李世民端坐于上。下面跪坐了几人,有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郑国公魏征,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户部尚书唐俭,郧国公张亮等人。

“今日有一事,想听听诸位的看法。”李世民开口道

“陛下不知是何事。”长孙无忌接道。

“科举取士已经多年。但取上来的寒门子弟寥寥无几。我大唐想要千秋万世,就要取消芥蒂。让所有的大唐百姓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从中选拔更多有才之士,为朝廷所用。而如今并不是很理想。民间已经开始传朝廷科举只不过是幌子。所有的名单都是内定的。说朝廷徇私舞弊,任人唯亲。各位说说怎么解决这个事情”李世民说完看向众人

众人没想到李世民会说考场舞弊的事。其实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只是不说而已。谁家还没有几个亲戚呢。谁都想把自己亲戚安排到朝堂上来增加话语权。

其实在场众人也算是世家。或者跟世家有关系。除了李孝恭是皇族外。像长孙无忌本身就是大世家。房玄龄的正妻卢氏也是大世家之女。

见众人不说话。李世民知道这帮大臣也都是心存私心,哪有什么真的忠君爱国,在他们心里家族的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于是直接说道:“诸公也不必费神。我这有一策,各位看行否。”

“此策为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名字籍贯等信息用纸糊上。这样阅卷官不知道是谁的卷子。就可以避免徇私舞弊。”李世民把李慎的糊名说出来后就看着众人

众人听闻不住点头。确实是一个良策。

“陛下。此策确实是一个良策。不但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徇私舞弊。还能让我大唐百姓相信朝廷取士的决心。”房玄龄率先说道

“房公所言极是。这样还可以给那些寒门士子增加信心。让更多的读书人来参加科举。”长孙无忌跟着道

“不知此策是何人所献。想来必定是个人才。”这时魏征说出了大家的疑问。

“糊名乃是我昨日去大吉殿用膳后。跟十皇子李慎闲聊时所得。不过具体还要诸公完善。”李世民语气颇为得意。毕竟众人说的良策出自自己的儿子。

“申王殿下?”

“申王李慎?”

“哦,原来出自申王殿下。听说申王自小聪慧。熟读百书。想来是陛下教子有方。”房玄龄率先奉承道。这一剂马屁拍的李世民很是受用。

“哪里,只不过是一小童的童言而已。不值一提。具体还要诸公商讨出章程才行。往后科举就用此法。并传邸报道各州县。”李世民拍板决定

众人出来两仪殿都互相看了一眼。其实他们都想反对。但没有一个站住脚的理由。说白了文人的争斗就看谁能占住大义。李世民此举是为了天下读书人,如果他们反对。不得让天下文人骂死。到时候后世还不一定怎么写他们。

“哎。这个申王啊。”长孙无忌叹了口气

“申王殿下确实聪慧”魏征说道

“赵国公,郑国公。我们还是先商讨一下具体流程吧。”唐俭在旁说道。这个事涉及到一些用品是要他户部出钱的。


李慎安排好一切就回城了,直接去了工部,找尚书阎立本。他准备让阎立本规划一下王府。


如今里面的花园假山游湖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建房子了,他需要让阎立本给画图纸,盖青砖瓦房,还有盘炕烟筒的位置。

本来李慎还想建锅炉房和地热供暖,小说里不都这么写的么,可实际是不允许。

第一个你就得解决管道问题,铜管传导性最好而且不易生锈。但这个时代铜就是钱,就算李慎在有钱用铜管铺满王府的各个院子也是铺不起的。

更何况还有循环系统的问题,这时代哪有循环泵,要是靠热传导,哪辈子才能热。就算他在农村的暖气片现在都做不出来。所以李慎只能在少数的几个地方用。

李慎跟阎立本商讨了两个多时辰,确定了李慎的要求,在进行规划。

对于李慎说的水泥可以粘结砖而且干了后坚硬如石表示不相信,但李慎让他明天去皇庄看看实验一下就知道了,还有就是钢筋水泥做柱子阎立本也需要回去验证后才能给李慎画图纸。

还有一点李慎找阎立本的目的是因为阎立本知道一个王爷应该盖什么样规模的王府,房子应该怎么盖怎装饰才不能逾越礼制,别到时候盖完房子,在被弹劾逾越之罪。

房子还得推倒重建那多冤枉,而且李慎的王府还有地下部分,储存菜和粮食的地窖,储存冰的冰窖,都在地下。

还有李慎要求的金库,很大的金库,因为有青砖钢筋水泥,李慎也不担心会坍塌,所以做了一个大金库,就跟地下防空洞似的。最让他头疼的就是铜钱太重占地方。所以只能修一个大金库。

所有的事情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都是按照李慎预想的在建设中。砖窑和水泥窑已经建设完成投放使用。先前的土窑已经拆除。道路也修的差不多了。王洪福已经开始找车队准备往王府拉砖和水泥,精铁打造的铁条也已经制作出来一批就送到王府一批。带动长安十几家铁匠铺的生意。李慎为了赶工。从城外的村庄雇佣了上千人。如此大规模的动静都惊动了李世民。

因为这事李慎被弹劾了几次。但李世民都是置之不理。最后一次弹劾李世民帮李慎带了句话就没人敢弹劾了。李慎说了如果再有弹劾。李慎立刻遣散这上千工人。并且跟他们说是谁在朝堂上弹劾自己,不想让他们赚钱。并且告诉工人他的府邸在哪。此话一出朝堂御史言官都在说李慎威胁大臣,纨绔做派。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弹劾这个事了。他们也怕啊。上千人啊。没准哪天走路就被砖头砸死。

武将则对李慎这么硬刚言官的做法佩服之极,李承乾更是记录下来有机会再使用,以往他盖个房子也是很多人弹劾。他只能认错停工。如今李慎给他做了榜样。不服就干。李世民也是听完李慎的话后才帮李慎传话的。李慎曾跟李世民说过。他盖这个王府包括生产,运输,修建的所有工人有两千来人。每人每天最少的十文钱。最多的工匠每天一百文。两千人就是两千个家庭。最少每月三百文。完工后最少的也能赚两惯钱,等于他们种地一年多的收益。最多的能赚到二十多贯,这笔钱可以给家里的孩子买肉吃,做几件像样的衣服。能有点余钱看病。李世民听完很是感慨。李慎不止一次跟他说过,老百姓只求温饱。虽然他极力压低粮价。还是很多人吃不饱。而李慎又告诉他,因为他修建王府。带动运输行业,打铁行业的发展。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就需要招工。这两千个人有钱了,就会消费。买米买菜买肉买布。又是涉及到一堆行业。到时候户部的商税就会增加。李世民觉得李慎说的有些道理。所以李世民才会帮李慎传话。

小说《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阿耶,我已经大了。住在后宫不方便。别的皇子都已经出宫了。这不是怕被人说闲话么。”李慎解释道。


“大家。慎儿说的有道理。马上慎儿就是十一岁了。住在宫里也确实不方便。宫里新进的才人美人秀女慎儿都不认识。不小心冲撞了就不好了。”韦贵妃出言道

“是啊,慎儿在过几年就可以选王妃了。也是时候出宫了。别到时候犯了忌讳可不好”皇后也帮腔道。

宫里除了公主,所有女人都是皇帝的。这个时代的孩子都早熟。这要是整出点啥丑闻。皇家脸面还要不要了。

“嗯,皇后和贵妃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嘛.....你出宫以后可就不能经常见到贵妃了。你可想清楚了”李世民问李慎

李慎略带一些犹豫。出宫以后就不能总见到韦贵妃了。他跟别的皇子不一样。他对家庭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后世。韦贵妃看李慎纠结的样子很感动。皇家无亲情,很多皇子跟生母都不是很亲近。李慎却不一样。

“慎儿,你就算想陪在我身边也没有几年,最晚十四岁前就要离宫,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有时间你也可以进宫来看看我”韦贵妃其实心里也不舍。谁都希望儿孙在身边。但为了李慎能有个好前途只能忍。

“阿耶我想好了。我要出宫,以后我会时常回宫内看望母妃的。也希望阿耶能够恩准让母妃能够出宫偶尔的在我王府住上几天。

缓解我们母子思念之情。我愿在出五万贯入内帑。作为以后我阿姨的用度支出。希望以后阿耶能够善待我母妃。孩儿感激不尽,会极力为朝廷效力。为阿耶分忧。”李慎声情并茂的说着

“好吧。等你明年王府建成,我就允你出宫开府。但希望你十四岁以后可以参与朝政。将来为你大哥分忧。”李世民忠于同意

李慎终于得到了出宫的允许,开始准备出宫事宜。首先是快速修建王府,只有王府建完他才能够出宫。

于是当天下午就去了小皇庄,因为小皇庄附近有座山都是粘土,烧砖瓦的必备之物,水泥也简单石灰石 粘土 石膏 煤 铁矿。

打碎高温煅烧,磨细粉混合就是水泥。初中化学里都有讲过。只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而已。而且简易的水泥只需要石灰石和粘土就行。多试验几次也就成功了。

李慎让王洪福按照李慎画的图纸建筑两个土窑。一个烧砖一个烧水泥。等砖烧出来了再重新建造,而且现在已经冬天了。

地基也打不好了。只能在地面上先盖一个土窑洞凑合用,反正冬季村民也没什么事。给钱他们什么都能干。正元节过后也就完成了。

这个正元节是李慎在宫内过得最后一个正元节,不过整个皇宫除了韦贵妃就没有让他留恋的。一样祥和气氛,一样的过节氛围。

差的就是晚宴的人又少了几个,有几个哥哥去地方了,有几个姐姐嫁人了。而今年让李世民伤感的也就是秦琼病重。

李慎看过电视剧听过评书,秦琼是贞观十二年死的,但现在还没有。李慎估计应该是历史写错了,应该是十三年,李慎也去看过,旧疾复发,李慎给用了几次青霉素,炎症消了烧也退了,但还是不乐观。

李慎的青霉素这两年的的产量还是那样,只不过生产的能比较快而已,目前他也只生产够用就行,还做不到普及,秦琼主要病症是因为以前受伤太多。



“米贵伤民你不知道么。如今的米价人人都能买到米吃何来吃不饱。”李世民不信。这个米价是他指定的


“阿耶,你可知买米的都是什么人。真正种地的农民都是自家留出口粮,怎么会去买米呢。难道百姓把米低价卖出,再高价买回来不成。买米的都是有事情做的。一个伙计每个月三百文左右。能买六十斗米。工坊的工匠也是几百文。剩下的就是商人,世家,贵族。他们还在乎米价到底是五文还是十文。其实最重要的是百姓拿米换不来想要的东西。如布匹什么的。所以我们要抬高米价。让百多种地。米价涨了。伙计工匠的工钱定然要涨。不然谁给你做工。农民生活好了吃饱穿暖,百姓才愿意生孩子。人口才能增长。”

“可就算是米价上涨了,也不可能涨的太多。如果像你说的生活好呢。”李世民又问

“当然是发展商业了。国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发展商业会有一些头脑精明的百姓跟着做点小买卖。这部分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生孩子,或者让子女读书。而商人需要开设工坊就要雇佣百姓。百姓除了种地就又有了一份收入。一个在工坊里干活的工人一年的收入足够一家子人吃喝穿用了。那他们种的地是不是就是余钱。有了余钱就会让孩子读书。在百姓心里还是读书才能有出息的。我们只要哪里条件好。我们就去哪里办学。到时候十年二十年以后。他们成长起来,会是多么大的一群读书人。而且我们收费要低。只要够学院日常开销和教俞的俸禄就可以了。这样百姓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实在不够朝廷在出点也就够了。”

李慎是绞尽脑汁才说出这番话啊。还是都从后世耳濡目染得来的。李慎也怀疑那些小说里穿越的人怎么一穿越马上就智商在线,各种阴谋诡计。时事政治通通都来。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施行起来却不容易,抬高米价朝廷大臣没人会同意。就像你说的他们家族府上人口多。米价抬高,他们就要多花一倍的价格。哎。。”李世民叹息道

“阿耶,也不用心急。慢慢来就是。世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铲除的。况且他们会同意的,他们拥有大量土地米价抬高他们赚的也多。他们每年手里都囤积很多粮食呢。”李慎安慰

“李慎。你如此懂得朝政。不如以后上朝参政吧。虽然你年纪小但是你是亲王过完年你就九岁了。亲王是可以上朝的。”

“别,阿耶可千万别啊。我都是瞎说的。我志不在此。”李慎拒绝。上朝要早上五六点钟,他可不想起来那么早。过闲散的生活多好。

“那你的志向是什么”李世民好奇的问

“我的志向啊。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混账,如此没有志气。”李世民听到李慎说的话,气的想打人。

“阿耶,我真不想参与朝政。太累了。朝廷有大哥就好。你说如果我做好了。给大哥压力。做不好自己有压力。图什么呢。还不如好好的做一个闲散王爷。逍遥快活。赚钱的同时给朝廷还能多点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李慎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他也不是什么当官的料。整不好在弄个身首异处可就得不偿失了。



你看连公主都给我下跪了,所以今日李慎就是来阻止此事的发生,要不然以后官员都不拿皇族当回事了。


唐初结婚都是在下午接近傍晚接亲,后唐才改为早上,李慎准备跟着送亲的队伍送亲。

李慎可不想让这个王珪抹去他亲王的阶级,也就李泰那个蠢人为了拜师给王珪行拜师了。李慎认为,让你教李泰就已经是看的起你了,朝中大儒多少。

人都是自私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你如果是普通人,你就觉得要人人平等,凭什么他们有特殊待遇。

可如果你是富商,官员,明星,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每天刷视频看见特殊人群都会骂两句,李慎前世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

如今好不容易穿越成为人上人,有人想让他变成普通人,李慎接受不了。

李慎跟李孟姜来的,李孟姜跟南平公主关系很好,所以送亲过来。

现在李孟姜的地位在公主殿绝对是步步高升,因为李慎有钱而且跟李世民和太子说的上话。

有时李慎出宫也会买很多好吃的带回来给李孟姜,李孟姜也会和姐妹们分享。

所以公主殿的公主跟李孟姜都很好,李孟姜也知道自己有个好弟弟。

将来嫁人,不会被欺负。而且李慎不止一次说再给李孟姜攒嫁妆,李孟姜心里美滋滋的。

吉时已到,新人拜天地,不出李慎所料。王珪开始整事了。送亲的是河间王李孝恭。王珪对于公婆拜公主颇为不愿,还要求公主必须如同民间一般跪拜公婆。

李孝恭作为皇室宗亲,首先发话:“公主毕竟出身皇家,身份高贵,如果跪拜大臣,有失君臣之道,让藩夷之国知道,还不笑话我大唐礼仪缺失。”

王珪则说:“大唐是礼仪之邦,平民尚知的礼节,为何朝堂上却翻了过来,难道不怕外人耻笑?当今君主圣明,若是公主开始叩拜公婆,岂不是更显得我大唐美德?”王珪巧舌如簧,众人无话可说,

李慎看此场景自己不出战不行了。于是站了出来

“王尚书此言差矣,公主是君,你是臣。如今你却要把君跟平民对等。是否说我李家不配当君。

而且我不认为君拜臣是什么美德,这是有违纲常,臣不知礼的表现。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传道番邦之国,我皇室就会是笑柄。自古以来就没有君拜臣的道理。不知王尚书作为礼部尚书连这点礼都不懂。

还是说王尚书想彰显自己的地位。想博一个不畏皇权,让皇权低头的美名呢”

李慎言语犀利直达根本,一时间让王珪无言以对,不过李慎却不准备放过他,

“王尚书,你贵为礼部尚书,难道你真的不懂君臣礼制么。

古往今来从秦至今你见过君给民跪拜的么。你为沽名钓誉,寻求诸多借口。

还要效仿民间,那你怎么不效仿民间交税呢。你是不是忘记你享受着高于民间的待遇啊。

自以为有才学,不会不知道: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吧。

你先是谏言见王不拜,又让魏王行拜师之礼。

如今你还要公主跪拜?你作为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削弱我皇家地位,你就是这么对君忠心的么?

还是你认为我阿耶这个君对你这个臣礼遇不够。不值得你效忠,或者你如此削弱皇权另有所图?”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